福建白茶网 | 添加收藏 | 设为首页
 首页茶叶商城茶叶文化茶叶资讯茶叶资料名茶大观产品展示茶叶论坛留言咨询联系我们
 推荐产品: » 暂无推荐信息...
2024年3月29日 星期五
福建白茶网 >> 名茶大观 >> 云南名茶
云南名茶
信息来源:福建白茶网   发布时间:2011/1/19   已被阅 8643
   
云南名茶
(1)普洱茶   据史书记载,唐代滇南的银生府为云南主产茶区,而普洱古属银生府,滇南之茶均集散于普洱府,然后运销各地,故以普洱茶为名而著称。因此,历史上所指的普洱茶,实际上是以云南大叶种茶制成的晒青毛茶为原料,经加工整理而成各种云南茶叶的统称。
现代的普洱茶是将晒青毛茶经过人工发酵处理精制而成的。畅销港.澳和东南亚。以及法国.日本等地,深受欢迎。
当今,普洱茶分为散茶和蒸压成形两大类。普洱散茶外形条索肥硕壮实,色泽褐红(俗称猪肝色)或带灰白色。压制的普洱茶是用普洱散茶经蒸压塑型而成。成茶外形匀整.松紧合度。普洱茶的内质特点,汤色红浓,具独特陈香,滋味纯和回甘。普洱散茶按质分为五个级档。压制成型的普洱茶,依形状不同,分为碗形的普洱沱茶,长方形的普洱砖茶,和圆形的七子饼茶等。
         
 
云南名茶
(2)滇青   属于云南有悠久历史的茶叶,是采用大叶种茶树的鲜叶,经过杀青.揉捻后,用太阳晒干而成的优质晒青茶。历史上的滇青是按季节命名,有春尖.春中.春尾.二水和谷花等品质级别。现代的滇青就是用晒青毛茶未经过后熟阶段直接筛制而成。分为:春蕊.春芽.春尖.甲配.乙配.丙配和春玉等花色等级,是云南绿茶中别具一格的优秀产品。
滇青茶有经久耐泡的特点,除了可作一般冲泡饮用外,还宜作烤茶冲泡饮用。滇青茶全省各茶厂均生产。成品主要销往省内和我国西北.华北.广州等地。
        
 
云南名茶
(3)云南沱茶  创制于云南下关,故又名下关沱茶。产制历史悠久,早明代(1368-1644)谢肇洲的《滇略》一书中有“士庶用皆普茶也,蒸而团之”的记载。普茶是指普洱茶,说明当时已有将散茶蒸后,加工揉制,压缩体积,便于携带的压制茶了。
    沱茶名称的由来,沱是由团转化而来,有说由于过去运销四川沱江一带,故而得名。不论说法如何,但可以推定,沱茶是云南茶中相当古老的制品,早就畅销省内外。
    现代形状的云南沱茶创制于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至今已有八十多年的历史,
是由思茅地区景谷县所谓“姑娘茶”(又叫私房茶)演变而成现代沱茶的形状。清代末叶,云南茶叶集散市场逐渐转移到交通方便、工商业发达的下关。下关永昌祥、复春和
等茶商改团茶制成碗状形沱茶,经昆明运往四川省重庆、叙府(今宜宾)、成都等地销售,故又称叙府茶。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云南沱茶生产数量和质量有了新的发展和提高,畅销全国。
    云南沱茶是选用云南大叶种优质晒青原料制造的,内含成份丰富。据云南省茶科所化验分析,云南大叶种茶鲜叶一般水浸出物达48.75%,茶多酚32.5%,儿茶素总量179.34mg/So这是云南沱茶享誉中外经久不衰的物质基础。
    当今,云南沱茶主要由下关茶厂生产。国家商业部对沱茶的配料作了规定,即晒青毛茶一、二级各占百分之五十,全部采用云南六个专(州)产茶区的大叶良种优质晒青茶原料加工压制而成。在制作上采用机械生产,清洁卫生。
    云南沱茶是具有独特风格压制成型的传统高级名茶,外形呈碗臼状,每个净重100克,碗口直径6.2厘米,高4.3厘米。色泽墨绿油润,芽肥叶嫩,银毫特显,汤色清澈明亮,香气馥郁而持久,滋味醇爽回甘,叶底嫩绿明亮,经久耐泡,具有解渴、醒酒、提神、祛除疲劳、帮助消化,降低胆固醇的功能。经省进出口商品检验局品质鉴定,理化检验,农残测定各项成份符合国家食品卫生安全要求,是一种良好的保健饮料。根据国家商业部杭州茶叶加工研究所化验分析,1983年产品内含成份为:水份9.1%,水浸出物43.12%,茶多酚29.31%,咖啡碱4.03%,氨基酸2.12%。下关沱茶1979年被评为省优产品。1981年获部优产品称号,同年9月荣获国家银质奖,1985年复评,又获国家银质奖,畅销全国二十多个省市,深受广大消费者欢迎。
    70年代,下关茶厂生产另一种普洱沱茶,系以云南普洱茶为原料,专供外销。
1980年获省优,1983年获部优产品奖,1986年3月10日在西班牙巴塞罗那荣获第9
届国际食品汉白玉金冠奖,1987年又在联邦德国杜塞尔多夫连膺第10届世界优秀食品奖。云南沱茶原用复兴牌商标,1951年10月23日起改为中茶牌商标。
            
 
云南名茶
(4)云南紧茶  紧茶问世于沱茶之后,也是由姑娘茶演变而来。原产于云南佛海,是供应藏族兄弟民族的传统产品。最初的紧茶形状为“团茶”,因长途跋涉到西藏,曾普遍发霉。民国元年至六年(1912~1917),佛海首先改制呈带把的“心脏形”,取名宝焰牌紧茶,每七个为一筒,笋叶包装,每个紧茶之间有空隙,能继续散发水份,运送西藏,一般不致发生霉变。当时,下关大茶号“茂恒”派人到佛海学习紧茶加工技术,返下关后开始生产,对产制技术极为严格,藏商来到丽江或德钦,除了以马易茶外,并携带贵重药材如麝香、贝母、红花等销售后,购置紧茶运藏。当时,从普洱购买的紧茶销往以达赖喇嘛为中心的拉萨地区的“前藏”,从永北州(今永胜)购买的紧茶销往以班禅喇嘛为中心的日喀则“后藏”地区。                                                           
    新唐书(吐蕃传)记载,藏族饮用“羹酪”(指酥油茶)。即用茶水掺酥油作为食品,有助消化、健胃、去脂解腻、散热解渴的作用。明史《杂甘传》记载:“其皆肉食,倚茶为命”。历代由内地供应藏胞茶叶,而藏胞向内地输送马匹,即所谓“接山之产,易厩之良”。茶叶对藏胞生活的重要性,于此可见一斑。
    紧茶加工,在原料配方上,按国家规定,采用上中下档晒青毛茶。洒面用三到八等,里茶用九到十等,工艺流程如下:
    毛茶原料三到八等拼堆_付拣_潮水(软化)用作洒面茶(半制品),占47%;
    毛茶原料九到十等_筛_切_付拣_潮水(软化),用作里茶(半制品),  占53%;
    半成品_称重_蒸压_定型_干燥_包装。
    原来心脏形的宝焰牌紧茶全系手工揉制,每个净重238克,七个为一筒,用嫩笋叶
包捆,每篓18筒,净重29.98千克。1967年改变成长方形的砖片,开始改用机压,规格为14×9×2.5厘米,每片净重250克,用中茶牌商标。下关茶厂1986年试行恢复原有形状(心脏形)加工生产,部分在云南、青海藏区销售。
    紧茶(砖片形),外形紧结端正,厚薄均匀,色泽乌润,带银毫;内质汤色橙红,香气纯正,滋味醇浓,经久耐煮,叶底呈竹叶青或带褐色。现在,云南下关、勐海、景谷、景东、墨江等茶厂均生产紧茶。
        
 
云南名茶
 
(5)普洱方茶   系昆明茶厂生产,以云南大叶种晒青毛茶一、二级为原料,选料严格,嫩度较高,精工筛制,然后蒸压成正方形块状,长宽各10.1厘米,每片净重250克,是压制茶中的高档产品。在清代,民间称为普洱贡茶,系皇帝赐给臣子的礼物,后为体现人间吉庆之意,改为成“福禄寿喜”四个字,也叫四喜方茶。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改用中茶牌商标,砖片正面压印“中茶”二字(中国茶业公司之意),背面压
印“普洱方茶”四个字,即现在的普洱方茶的形状。外形紧结端正,模文清晰,厚薄均匀,色泽墨绿,银毫特显,汤色黄明,滋味醇厚,香气持久,叶底嫩匀。此茶有携带方便,耐久储藏的特点,是馈赠亲友的佳品。
 
云南名茶
(6)竹筒香茶    产于云南西双版纳的勐海县和文山州广南县的底圩,是采用大叶种晒青茶为原料加工而成,为云南古老名茶品种之一。原料采摘细嫩,一般为一芽二、三叶,有两种加工方法,一种是鲜叶经杀青、揉捻后,筑于新鲜嫩甜竹筒内,以文火烤干,剖开竹筒取出,即成竹筒茶。另一种是将一级晒青毛茶放人底层装有糯米的小饭甑内蒸软后,再筑进竹筒内,以文火徐徐烤干而成。这种竹筒茶,既有茶香,又有甜竹的清香和糯米香,具有独特风格,是傣族人民敬客的珍品。
    竹筒茶外形呈棒状,白毫特显,汤色黄绿明亮,具有竹叶的清香,味美爽口,饮时只要掰少许茶叶,用沸水冲泡即可。
    竹筒香茶耐久储藏,将制好的竹筒香茶,用牛皮纸包裹好,存放于干燥处,其品质经久不变。 
           
 
云南名茶
(7)宝洪茶    是宜良县生产,属中小叶高香型茶树品种。当鲜叶采下一、二小时即散发出花香,香气高锐持久,故有高香茶之称。
   据历史考证,宝洪茶早在唐朝宜良宝洪山建寺时(当时称相国寺,。明朝改建称宝洪寺),由开山和尚从外省来传教,引来的茶种。开山和尚系福建人氏,茶种来源于闽,种植至今已有一千二百多年了。由于宜良气候温和,年平均气温16.3~C,年平均雨量1000毫米左右,风力仅24米/秒,宝洪山一带茶园海拔1550—1630米之间,山峦起伏,云雾缭绕,漫射光占优势。茶树对光的利用率相对增加,提高了茶叶里的有效物质,在长期优越的生态环境条件下,农民精心培育,形成宝洪茶萌发力强,芽叶肥壮,白毫丰满,成茶香气高锐持久的特点,群众形容宝洪茶的香气道:“屋内炒茶院外香,院内炒茶过路香,——人泡茶满屋香”,可见宝洪茶确属香高质优,人人称赞的名茶。
    现将宝洪茶的化学成份列表如下:
┌──────┬──────┬──────┬───────┬───────┐
│    项    目│  茶多酚(%)│  咖啡碱(%)│  氨基酸mg/g │  儿茶素mg/g │
├──────┼──────┼──────┼───────┼───────┤
│    宝洪茶  │    25.04  │    4.57   │    469.54   │    82.92    │
└──────┴──────┴──────┴───────┴───────┘
    从上表可以看出宝洪茶的氨基酸含量高,有制作名茶的良好的物质基础。
    宝洪茶品质分为一至三级。此茶外形扁平光滑,苗锋挺秀,汤色碧亮,味浓爽口,香气馥郁芬芳,高锐持久。1980年被评为省名茶之一。
   
      
 
云南名茶
(8)十里香茶    产自昆明,是云南高香型茶之一,历史上曾是“十里贡茶”。据历史记载,在公元七世纪,唐代就有栽培,原产于昆明东郊金马山麓十里铺所在地。昆明曾开设有十里香茶馆专卖十里香茶,用吴井水泡饮,致有“吃水要吃吴井水”,“十里香茶能治病”等佳话。
    十里香茶,属中小叶种类型。历史上的制法是鲜叶经过杀青、揉捻后,一次晒干而成,属晒青茶。现在金马村栽种的茶树,大多从外地引种而来,并改为烘青制法。成茶外形条索紧秀,色泽绿润,锋苗好,汤色清澈明亮,香气清鲜持久,滋味纯和回甘,叶底嫩匀黄亮。是云南历史上名茶之一。在市场上少有供应。
         
 
云南名茶
(9)玛玉茶    产于滇南绿春哈尼族自治县的玛玉茶场。茶园位于黄连山麓,海拔1100~1300米。前有玛玉河,长流不息,故取名玛玉茶。四百多年前系用木甑蒸茶,竹筒筑装,用火烤干,也属竹筒茶之类,畅销墨江、思茅、普洱一带,深受消费者的欢迎。    •    。
    现在的玛玉茶,采用烘青制法。成品外形条索肥硕重实,色泽墨绿油润,锋苗秀丽,银毫显露,汤色清澈明亮,香高持久,滋味鲜爽,带蜜糖香味,叶底柔嫩匀亮。常泡玛玉茶,茶具一般不起茶垢。1980年和1981年被评为省名茶之一。
        
 
云南名茶
(10)大白茶    大白茶产自景谷县,海拔1600米的秧塔村,是云南大叶良种。在清朝道光二十年(18413年)前后,由一位“每天吃六碗米,使九斤半锄头”的陈六九去江迤(即澜沧江)边做生意,在茶I山坝发现白茶种,便偷偷地摘得数十粒种籽,藏于竹筒扁担中,带回秧塔。先种在大园子地,经数年培育,成长很快,而后扩种到周围十四块茶地,曾达三、四亩面积,年产三、五担茶。目前,大园子地还存活着大白茶树,其中有株基茎围达88厘米,胸围61厘米,主干分枝六个,树高4.26米,树幅35X 360厘米,年产白茶六、七市斤。这株茶树是陈六九第一次所种的母树,距今已有150年左右。
    历史上大白茶的制作方法,鲜叶采下后,随即手工杀青,然后摊凉揉捻,揉捻后,经充分解块,均匀地摊在篾笆上,曝晒到半干时,再复揉一道(称为收二道);然后抖散,晒干即成。
    大白茶成品外形美观,白毫特显,茶味清香+并具有橄榄清香的特点。在封建.时曾制成龙须茶,以红丝线扎成谷穗状,进贡朝廷,称为白龙须贡茶。
    现在的大白茶已改为烘青茶做法。清明前后,采摘一芽二、三叶初展,经杀青揉捻、烘干而成。
    大白茶外形条索硕长壮实,银毫闪烁,形状优美。内质香气浓郁清鲜,滋味醇,汤色清澈,冲泡在玻璃杯中,恰似片片玉兰茶瓣悬浮水中,令人兴趣盎然。年被评为省名茶之一。
 
云南名茶
(11)翠华茶    产于大关县翠屏山麓的翠华寺。翠华茶选用昭通苔茶群体品属中叶型,具有耐寒、耐旱,在-IO~C时没有明显冻害,萌芽早,持嫩性强等特点一个优良的茶树品种。据云南茶科所化验分析,其内含成份,水浸出物43.87%,;酚24.36%,氨基酸533.78(mg/g),儿茶素96.23(mg/g),氨基酸含量高,是:高香型茶叶的物质基础。
    翠华茶的产制已有五百多年历史。据1912年大关县志记载:“曾在巴拿马赛会获二等商标”,并曾作过贡茶,也是佛家朝拜峨眉山的贡茶。
    翠华茶采摘细嫩,清明前十天左右选采一芽一叶和一芽二叶初展的鲜叶,精工:而成。现在的翠华茶是仿照杭州龙井茶制法。外形扁平滑直,色泽黄绿光润,汤色明亮,香气馥郁清鲜,滋味鲜醇爽口,叶底嫩匀绿亮。翠华茶以其“形美、香郁、明亮的特点,赢得了声誉。
       
 
云南名茶
 (12)云针茶    产于墨江哈尼族自治县。此茶于1945年开始产制。当时仿照蒸青“玉露茶”的做法。从1958年起改用半炒、半烘的方法制成。外形条索紧直:针,取名云针,即云南针形茶之意,色泽墨绿油润,银毫显露,汤色黄亮,馥郁清香
叶底嫩匀,是云南绿茶中造型别具一格的佳品。1980年和1981年,在全省名茶评中连续被评为名茶。
           
更多关于云南名茶的信息
更多
普洱茶的加工   
名茶大观
[八闽名茶] 武夷大红袍
[安徽名茶] 六安瓜片
[八闽名茶] 安溪铁观音
[八闽名茶] 中国大十名茶
[八闽名茶] 世界的四大名红茶
[八闽名茶] 台湾茶知多少
[安徽名茶] 安徽名茶
[八闽名茶] 武夷大红袍.
图文主题
福建白茶的品质特征和保健功效
福建白茶的品质特征和
龙凤团茶
龙凤团茶
暂无图文信息
暂无图文信息
暂无图文信息
暂无图文信息
福建茶叶论坛  新用户注册  参与论坛讨论
如果您已注册“福建茶叶论坛”会员,请直接登录
   
茶叶文化: 闽茶概貌 - 闽茶文化 - 茶艺茶道 - 茶食茶饮 - 茶诗茶文
茶叶资讯: 国内资讯 - 展会商会 - 国际资讯 - 行情分析 - 名企动态 - 茶叶专家 - 茶界泰斗 - 古今名人
茶叶资料: 茶叶识别 - 茶叶保健 - 产业政策 - 茶叶标准 - 茶叶科技 - 茶树品种 - 制茶工艺
名茶大观: 八闽名茶 - 浙江名茶 - 安徽名茶 - 江苏名茶 - 江西名茶 - 湖北名茶 - 湖南名茶 - 四川名茶 - 云南名茶 - 陕西名茶 - 河南名茶...
茶叶商城: 茶厂或茶场 - 茶叶公司 - 茶馆或茶庄 - 茶叶器具 - 机械设备 - 包装、印刷 - 周边产品 - 出版或传媒 - 物流或运输 - 农用物资 - 商业服务...
网站公告 ┆ 关于我们 ┆ 信息反馈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进入论坛 ┆ 收藏本站 ┆ 设为首页
    
福建白茶网:福建省裕荣香茶业有限公司,旗下网站 闽ICP备08003722号 本站由“森标网络”提供技术支持.
Copyright 2008-2009, 版权所有 FJBCW.com